在检修安排方面,采取检修和市场联动的方式,把检修作为调节手段之一。唐钢根据对未来市场的判断,对后续的检修进行预安排,制作周期较长的备件提前做准备,实现了检修和市场的有机联动。生产部近两年也和设备部一起,根据板材的市场规律,争取做到检修与市场合拍。过去冷轧公司的年度检修安排在冬季,而汽车板市场的传统淡季一般在夏季,通过对市场规律的研究,从总体检修节点安排上,今年冷轧公司的年修调整到了夏季,与汽车板淡季相一致。
坚持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并重。唐钢今年上半年出口力度较大,平均每月出口保持在10万吨左右。其中,每月冷轧产品出口高达9万吨,占了当期产量的50%。首钢迁、秦、顺义、京唐上半年出口生产量38万吨,平均每月6.3万吨,占首钢四地当期产量的5%,其中,冷轧产品(包括京唐和顺义)出口月均2万吨,占当期产量的6%,出口比例远低于唐钢。
加强订单结构的研究。在长协合同的控制方面,唐钢和首钢的做法不同。唐钢认为,国内长协合同的价格总体上偏低,特别是部分桥梁钢板,总体运作下来弊大于利。所以,唐钢放弃了国内长协合同,只允许出口签订长协合同,这与唐钢的品种结构有一定关系。首钢的品种结构不同于唐钢,放弃国内长协合同,也未必是明智之举。但下一步要对长协合同的总体效益情况,对比同期非锁定合同进行分析。三类订单包括国内当期、长协和出口,究竟控制在什么比例,既能缓解阶段性产销衔接的矛盾,又能不失当期效益,值得进一步做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。
大力降低制造成本。在优化铁前炉料结构方面,唐钢根据二季度进口块矿不断攀升的价格,调整了高炉炉料结构,通过多吃球团,降低生矿比例,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。首钢也针对上半年进口矿情况,从性价比的角度进行了分析。其中,针对进口块矿价格平均高于粉矿25美元/吨的情况,优化采购结构,经过中首公司的努力,三季度进口块矿比年度计划比例减少40万吨,为集团降低铁前成本创造了条件。下一步要结合四季度进口块矿、粉矿以及地方粉的比价关系,并结合即将进行的冬储工作,进一步优化高炉炉料采购结构和使用结构。在优化转炉炉料结构方面,紧紧抓住“一个基础,优化三个结构”,即以每月月中调整后的产品结构为基础,按照产品结构的工艺要求,优化相应的转炉废钢结构、白灰/白云石消耗结构、合金消耗结构,实现炼钢成本吨钢降低100元的目标。